时间: 2024-04-11 17:00:31 | 作者: 沙拉酱汁系列
要说全国最爱吃菜心的地方,那一定是粤港澳大湾区,白灼菜心是当地的传统名菜。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夏秋季菜心的主产地却在我国西北。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它们大多是由贵州的产业工人种植、采摘的。
贵州人是怎么参与到这样一个“两头在外”的产业中去的?又靠什么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全国大市场中站稳脚跟?
听到的都是贵州话,买卖的都是贵州货,在这条街上,记者还发现了许多贵州味道,云贵川餐厅、贵州烤鱼、贵州烤鸭等等应有尽有。
乍一看还以为这是一个贵州的农村大集,但实际上,这是距贵州千里之外的宁夏银川市李俊镇。
“这些辣椒主要卖给你们贵州人,卖了有十多年了。”宁夏老板杨文林和记者说。另一头,杂货店老板马克宝也给记者介绍:“芸豆最好卖,专门从南方进货来卖给贵州人,我们宁夏人也不吃这个豆。”
李俊镇位于宁夏银川和吴忠两市的交界处,正好在宁夏菜心的核心区。这十多年来,随着贵州产业工人来得慢慢的变多,聪明的宁夏老板开始做起了贵州生意。
宁夏青铜峡市农业技术和农机化推广服务中心主任蒋万兵介绍,该市5.4万亩蔬菜基地中,85%以上的工人都来自贵州。
在宁夏的一个蔬菜基地,记者看出,田坎上停放的12辆车中有一半都是贵G(安顺)牌照,也经常听到大家用贵州话、苗语和布依语切换着沟通。
记者在银川、吴忠两市走访了6家菜心种植基地发现,超过80%的产业工人来自贵州,而其中大多来自安顺紫云县。
长期在宁夏从事农民工金融服务的紫云农商银行工作人员李川和记者说,目前他们合作的48家蔬菜基地里,安顺紫云籍工人达到13588人。李川说,因为产业工人流动性较大,所以很难统计准确数据。但按照这一个数据来推算,宁夏150余家蔬菜基地至少吸引了4万名安顺紫云籍工人。
从事菜心生意十多年的广东商人江创抛和记者说,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工人是核心竞争力,而贵州工人独具优势。“一方面,贵州人进入这个产业早;第二方面,贵州团队的管理和技术很厉害;第三方面就是贵州人能吃苦。”
那么,贵州人进入菜心产业有多早呢?上世纪90年代,广东的菜心产业蓬勃发展。南下务工的贵州劳动力成为了最早学会菜心种植技术的产业工人。随着种植技术突破,北方也开始大面积种植菜心,与南方形成错季互补,而贵州工人开始随着产业南北迁徙。
在宁夏掌管着2000多亩菜地的莫远兴就是1991年开始在广东种菜的。30多年来,光是管理层,他就培养了两三百人,还带动了紫云县上万名老乡。“我们出门打工,其实是采用一个喊一个的方式,把我的隔壁邻居、亲属和朋友都叫过来了。”莫远兴说。
虽然是老乡带老乡,但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记者看出,各个种菜团队都形成了从总管到大师傅、片长、组长,再到普通工人的组织构架,执行严密的现代管理制度。
为了保障质量,每一筐菜心都有二维码溯源,可以准确定位到采摘人员,同时每个基地都设有质检岗位,进行严格把关。
晚上八点,菜心基地片长王风雨正在挨个打电话通知返工。今天返工的菜心有点多,责任工人都被叫了回来。王风雨有些尴尬:“返工肯定不好嘛,但是心里面还是服气的,因为如果做不好,老板卖不到钱我们也要完蛋。”
“长度15公分左右、排手要好、刀口要齐、够青够花、只保留两片叶子……”小小的一棵菜心,却有着严格的采摘标准。质检杨昌学说:“我们跟工人虽然都是一个村的,但是哪怕是我父母,该返工还是必须返工。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制度,如果我们乱搞,公司就会被淘汰。”
贵州产业工人采摘菜心的严格在业内是有口皆碑,所以部分企业还获得了大湾区免开箱待遇,不用抽查就可以立即进入市场。紫云人谢云松的企业就是这里面之一。他从事菜心产业已经有20多年了,4年前自己当起了老板。
“口碑是认认真真做出来的,我们播种、管护等所有的流程都是标准化的流程,我们的菜心大部分是进入香港市场。”谢云松说。
菜心产业的播种、灌溉等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但采摘环节只能靠人工。最近这两天菜价上涨,记者在田地里看到,有些贵州工人半夜打着电筒在地里摘菜心。
24岁的岑荣王、雷桂琴夫妇属于紫云工人里的年轻一代。每天早上5点半他们就要起床到地里干活。一手菜大约60棵菜心,雷桂琴背着孩子要持续弯腰2分钟以上。丈夫岑荣王动作麻利些,最多时,他一天能割700多斤菜,一个人一个月能赚上万元。
“还好吧,怕苦我就不过来了!现在年轻就该好好奋斗,多做一天多一天的钱赚。”岑荣王笑着说。
摘菜中,雷桂琴一直戴着耳机,她和记者说,她喜欢听爱情小说,听了瞌睡就不来了。“割菜虽然有点辛苦,但我觉得也挺好的,有小孩陪着,收入也还可以。”雷桂琴说。
菜心产业迁移,市场变幻不止,30多年来,不变的是勤劳又倔强,勇敢而坚韧的贵州种菜队,为什么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长期占据一席之地?答案或许就藏在这一个个鲜活的贵州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