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蔬菜种出大产业!莎车县完善三级蔬菜购销体系

产品中心

小蔬菜种出大产业!莎车县完善三级蔬菜购销体系

时间: 2024-02-11 23:02:11 |   作者: 产品中心

详细介绍:

  “没想到这土豆还真变成了‘金豆’!”莎车县塔尕尔其镇和谐村党支部书记木塔力普·阿布力孜线座拱棚,一茬土豆就挣了5万多元。”

  “政府帮助平整土地,扶持我们建起了温室大棚,成立了合作社,现在我们种田是上班。”库特其村村民吐尔逊古丽·萨丁笑着说。她每月在合作社上班有1500元工资,家里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工资、土地流转和年底分红,每年两三万元收入不成问题。

  莎车县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了瓜菜种得下、卖得掉、收入有保障。

  随着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去年,莎车县设施蔬菜生产面积有4.5万亩,蔬菜总产19.67万吨。全县瓜菜种植培养面积达到26万亩,年产商品果菜40万吨,实现亩均收入3000元以上,带动全县9.3万户农户增收。

  莎车县恰热克镇萨依吐格曼村,一座座温室大棚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大棚里菜苗青青铺满地。

  “种菜有技术员指导,按照技术员说的干,肯定能挣上钱。”萨依吐格曼村村民麦麦提·沙吉克兴奋地说,“现在种大棚菜稳赚不赔,坐等钱上门。”

  聊起过去,麦麦提·沙吉克叹了口气:“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年成好时也谈不上啥效益,更别提年成不好的时候了。”

  “现在就不一样了,承包一座大棚,一年少说收入1.2万元。”麦麦提·沙吉克说,“我承包了3座温室大棚,收入一年比一年多。”

  如今,在莎车县乡村,像麦麦提·沙吉克这样的温室大棚种菜能手屡见不鲜。这种变化的背后,得益于莎车县从山东特聘15名技术员、选聘95名“田秀才”和“土专家”,与县乡113名农技人员组成技术小组,常年深入乡村,手把手指导传授村民种植管理技术。

  种菜能手多起来了,为解决经营规模“散、小、弱”的困扰,莎车县以村为单位成立蔬菜生产合作社,还投资建起了育苗中心,一年四季压茬育苗,为农户提供种苗6.5亿株。

  “有好政策和技术的保驾护航,我们县温室大棚从2019年底的7100座,发展到目前的8251座。”莎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吕爱玲说,“2020年温室大棚均单产6吨,平均亩产值1.2万元,亩均增效0.2万元。”

  在莎车县恰尔巴格乡库特其村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温室大棚里,长长的辣椒、绿油油的芹菜生机勃勃。

  “我们推行‘党支部+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党支部统筹,合作社实施,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提供种苗、技术、农资、销售渠道。”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驻库特其村李勇说,群众的利益该如何保证,其中的关键是利益联结机制:把利润的70%用于给村民二次分红,30%用于壮大集体经济。

  正是用群众认同的模式,库特其村“两委”把村民拧成一股绳,力往一处使。一地能生出“三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到合作社务工获得“薪金”,通过合作社分红获得“股金”。

  “蔬菜丰收不但使合作社成员赚钱,流转土地的村民也收获了高出市场价30%的收益。”库特其村金田园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买买提吐尔孙·马木提说。

  随着合作社运行机制的健全,莎车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也随之提高,创建了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带动一批贫困户通过特色种植、蔬菜种植、订单农业,实现增收。

  “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参与,我们的菜再也不愁卖不掉。”库特其村村民麦麦提·艾力说。

  为实现“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莎车县先后培育、引进了新沙漠绿洲、和谱农业、恒星食品、英也儿农业、新疆七月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瓜菜基地建设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龙头企业跑销售、合作社管经营,从田间到市场,产业链条环环相扣,小农户们种上了放心田。”买买提吐尔孙说。

  地处315国道边上的莎车县消费扶贫农副产品购销配送中心,每天都有12辆汽车往返于乡村,收购合作社的蔬菜。

  “蔬菜上市旺季,一天我们要配送20多吨蔬菜。”莎车县消费扶贫农副产品购销配送中心办公室主任王娟荣说,“村收购、乡中转、县配送三级购销体系在我们县已逐步完善。”

  莎车县依托乡村138座保鲜库、县城年批发量50万吨的蔬菜批发商业市场和8000吨冷链物流体系及县乡6个净菜车间优势,在全县设立158个村级收购点、30个乡级购销站、1个县配送中心,由5家国有购销配送企业分片区承接36个乡镇瓜菜收购销售。

  同时,莎车县发挥加工公司作用,先后引进3家脱水蔬菜加工公司,新建8个脱水蔬菜加工厂,年加工脱水蔬菜20万吨以上,力求瓜菜种植效益最大化。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相关菜谱

近期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