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5-29 08:06:31 | 作者: 烘焙&饮品系列
2018年,由于工作需要,我俩合作撰写了一篇《川藏线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一文,现修改整理,分前言、川藏线精神的形成过程、川藏线精神的时代内涵、川藏线精神的鲜明特点、弘扬川藏线精神的时代意义共五篇分别发表。
川藏线精神是十八军光荣传统和“老西藏精神”的延续,它集中概括了川藏线官兵的理想信念、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充分反映了川藏线官兵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对党的事业、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利益的赤胆忠诚,是川藏线官兵用实际行动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出的生动诠释,其核心内容具体讲,就是“三不倒”:
一是艰险多吓不倒。就是面对生死考验,表现出的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川藏线从某一些程度上说,就是一条死亡线。但一代代官兵却有这样的誓言:“怕死不上川藏线月,川藏兵站部汽车第十七团三营副政治教导员李显文带领十一连和十二连执行高原运输任务,在西藏通麦迫龙沟塌方区突遇特大山体滑坡,道路被阻。为探明情况,引导车队尽快突出险区,李显文带领9名官兵进入塌方区勘察道路。正当他们向险区中心进发时,突然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特大山崩再次爆发,顷刻间就将10人全部吞没,化作了雪山上永恒的雕塑,被追授为“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川藏运输线上十英雄”。尽管这样,川藏兵站部一代又一代官兵“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硬是凭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前仆后继、义无反顾,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茫茫雪域。他们用生的艰辛、死的壮烈报效了祖国、报效了这条英雄线,在世界屋脊上用灵与肉、冰与火锻造了伟大的思想灵魂。川藏兵站部原政治委员董勤木20岁就来到川藏线多年历经千难万险,从士兵一直干到将军(原昆明陆军学院政治委员),离开川藏线岁。邦达兵站原副站长李忍利,在高原工作20多年,家属为支持丈夫工作,克服身体不适随军来到高原,小孩在驻地附近上学,可谓“亏了身子、苦了妻子、误了孩子”。川藏兵站部曾经有5名在高原持续工作满25年的回地方后,在5年内先后去世。一代代官兵就是这样以牺牲奉献的精神展示了新一代川藏线军人的英雄本色。在川藏线上,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正如一个香港考察团感概地说:“在川藏线上奔波,如同在锈蚀的钢丝绳上行走,再坚强的生命在这里也变得很脆弱”。而川藏兵站部官兵在这条3000多公里“锈蚀的钢丝绳”上一走就是60多年。一代代川藏线官兵就这样坚守雪域高原,无悔奉献青春,表现出了艰险多吓不倒的英雄气概。
二是条件差难不倒。就是面对艰苦条件,表现出的对党和革命事业忠贞不渝的高尚情怀和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凡到过川藏线的人都知道,川藏线的条件很差。主要体现为“五差”:①天气特征情况差。川藏公路80%的路段处于高寒缺氧区,氧气含量仅为内地的60%。沿线冰冻时间长、雨雪冰雹多,紫外线倍。在川藏线流传着一句顺口溜:“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六月雪花飘,四季穿棉袄。”这就是对高原恶劣气候的真实写照。②工作条件差。一种原因是“道路”:汽车兵常年行走的路段90%傍山沿河,山高、路窄、坡陡、弯急,险便道随处可见,特别是自然风化和冻融作用,夏秋间多出现泥石流、塌方、飞石,冬春季多为积雪、雪崩、暗冰等,“没有硝烟的战场”成了川藏线名符其实的代名词。一方面是“装备”:使用的车辆,2000年前主要是“大道奇”、“老解放”、“东风牌”,车况老化,故障多、维修难。车辆抛锚捡牛粪取暖、化雪水充饥、当“山大王”是家常便饭。2005年以前,沿线均不通电话,基本是“通信靠吼、指挥靠手”。③生活条件差。川藏兵站部所属兵站、油库、大都建在雪山荒漠之上,有些兵站的海拔在4000米以上。改革开放前,大部分兵站营房是60年代所建的木板房、土坯房;官兵常年吃的是脱水菜、睡的是大通铺、喝的是江河水、烧的是木材棒。④医疗条件差。沿线医疗设施普遍比较简陋,兵站医务室只备有常用的感冒、肠胃等药品,大多不具备输液条件,患病严重的要么在驻地县城医院治疗,要么就只能到几百公里远的大站医疗所就医。⑤娱乐条件差。官兵常年过着“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的寂寞生活,有时连看电视新闻、看报刊杂志都是一件奢侈的事,往往是“日报变月报、一收一大抱、新闻成旧闻”,是典型的“高高山上一家人,周围百里无人烟”。面对如此差的条件,官兵们数十年如一日,与风雪搏斗、与死亡较量,从未讨价还价、从未叫苦叫累,用血肉之躯构筑了钢铁运输线。
三是任务重压不倒。就是面对艰巨繁重任务,表现出的锲而不舍、英勇顽强、敢于承担、敢于战胜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川藏线官兵立志报效祖国、献身国防、建功军营,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敌人多么强大、斗争多么残酷,都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可以说,忠诚使命、敢于担当,已经固化为川藏线军人的素质和本能。川藏兵站部担负的任务,平时大多数表现在3个方面:①中心任务。主要是进出藏物资运输,汽车团官兵每年有8个多月战斗在川藏线多个小时工作在食宿接待上。遇到突发情况,运量还要增加,兵站的接待量也随之加大。多年来,在川藏线官兵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铮铮誓言:只要有任务、不论多繁重都勇于承担,只要有道路、不论多艰险都敢于突进,这就是川藏线人的使命担当。墨脱,人称“雪域孤岛”,是公路运输的一个“禁区”,也是我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2013年9月扎墨公路全线初通,川藏兵站部接上级命令,定于9月19日执行到墨脱的运输任务。9月正值墨脱雨季,墨脱公路先后两次因强降雨引发塌方造成中断,道路大多狭窄,勉强够一辆车通过。可以说,陌生的环境随时充满着难以预料的危险。当车过嘎隆拉隧道时,弥漫的云雾像一个天然锅盖,将整个山谷盖得严严实实,睁大双眼也只能看到前方三五米处。车队行驶80多公里后,公路被塌方“啃”掉了三分之一,松软的路基上,大坑套着小坑,积水一汪连着一汪。车身一侧就是奔腾咆哮的雅鲁藏布江。官兵在这样“依山傍水”的条件下,用了足足9个小时才走完120公里路。英雄的汽车兵,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完成“钢丝上的行走”,一趟又一趟挑起肩上沉甸甸的担子!②多样化的军事任务。川藏兵站部在完成进藏运输的同时,还要执行藏区维稳保障、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国际维和等多样化军事任务。特别是2008年以来表现尤为突出。“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川藏兵站部官兵第一时间闻令而动。当时,汽车部队已在川藏线上执行运输任务。接到救灾命令后,迅速就地御货奔赴灾区;所属兵站、仓库、医院等部队立即抽组人员开设野战保障点。1000多台车分批将弛援灾区的5000余名官兵安全送达各点,有力保证了抗震救灾需要。整个救灾过程中,川藏兵站部汽车部队轮迹遍布10万平方公里的灾区,留下了“英雄汽车兵”的身影,筑起了一条条救民于危难的钢铁运输线小时连轴转,人均保障最多达100人次,远远超出了接待标准的数倍,许多战士常常拿着锅铲站在灶台边就睡着了。救灾刚刚结束,又接到向灾区紧急运送建材的任务。官兵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在一个月内共出动车辆870台,运送红砖3000多万块,沙石、水泥等建材4000余吨。2008年12月29日,主席在震中映秀镇亲切接见了川藏兵站部抢运红砖的部分官兵。川藏兵站部抗震救灾先进事迹在全国巡回宣讲。2013年“4.20”芦山抗震救灾中,川藏兵站部作为驻灾区的部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派出第一支医疗队徒步挺进“孤岛”宝兴救治伤员,开设第一个野战兵站、加油站全力保障,组建第一支铁骑突击队抢运物资,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灾区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2013年5月21日,习主席在芦山地震灾区看望慰问了川藏兵站部官兵。③专项任务。比如,中印边境军事行动支援保障、进出藏新老兵输送,友邻部队川藏沿线机动保障,以及上级赋予的其它任务等等。不管是多么艰巨的任务,川藏兵站部都是一支拉得出、压不垮、打得赢的钢铁劲旅。
“艰险多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任务重压不倒”的川藏线精神,是习主席提出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奋战在川藏线上一代代官兵用青春、热血和生命凝结成的宝贵财富。川藏线精神的发扬光大,对于加强部队建设,对于激励斗志、鼓舞士气、凝聚力量,对于提升后勤保障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大而现实的意义。新的历史条件赋予了川藏线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听党指挥、绝对忠诚是川藏线精神的命脉灵魂。它具体反映了川藏线官兵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官兵对党的事业、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利益的赤胆忠诚。正是有了这种高度的政治觉悟,部队无论何种情况下都做到了党叫干啥就干啥,一切行动听指挥。60多年来,川藏兵站部历代官兵的足迹遍布云、贵、川、藏、渝、青、甘、陕等省、市、自治区,先后参加作战行动十多次,始终以英勇顽强,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坚强斗志,一次又一次战胜了罕见的困难和险情,一次又一次地出色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用血肉之躯构筑了打不垮、冲不断、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对党、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胆忠诚,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革命英雄主义壮歌。川藏兵站部组建以来,在 “十米有险情、百步埋忠骨”的川藏线多亿公里,相当绕地球赤道运行8万多圈,运送各类物资500多万吨,人员100多万人(次)。党的十八大以来,部队从始至终坚持用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建连育人,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扭住根本铸魂育人、紧贴使命精武备战、着眼稳定夯实基础、持续用力整风肃纪、厉行法治从严治军,广大官兵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逐渐增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变成了川藏线官兵的实际行动。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川藏线精神的本质属性。“使命高于天,万难不低头”。一代又一代川藏线军人把使命任务高高举过头顶,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坚决完成各种任务。1982年元旦前的十多天,一场特大暴风雪袭击了西藏高原,寒风怒号,飞雪扑面,千山万壑雪海茫茫,电线成了碗口粗的冰绳,参天大树挺不住风吹雪压,歪倒在三尺深的雪地上,暴风雪以它不可阻挡之势,向着正在飞驰在川藏线上的三个汽车团袭来,两千三百多名干部战士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从色季拉山、德姆拉山到东达山一线都是川藏兵站部的汽车兵,官兵们在大雪封山的情况下,挨饥受饿,战胜各种很难来想象的困难,抗严寒、战风雪八天八夜,出色完成了任务。1982年2月24日的《报》头版刊登了长篇通讯“搏击风雪八昼夜”。60多年来,川藏线官兵立志报效祖国,献身国防,经受住了生与死、苦与乐、得与失的考验,先后有1800多名官兵受伤致残、3000多名官兵留下终身疾病、661名官兵长眠在雪山之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仅概括了官兵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熔铸了官兵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和牺牲奉献,也浓缩了官兵的父母、妻儿的支持理解和艰辛。有的入伍就跑川藏线,百战奇路无所谓;有的家庭困难重重,进退走留一切听从安排;有的婚期一推再推,千里相思度蜜月;有的在家人病床前挥泪告别,揣着亲人病危的报告踏上征程;有的父母临终前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妻子生小孩也没能回去照料。官兵们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情怀,包含着家庭和亲人的深明大义和理解支持,正是她们无私的爱和默默的奉献,给了官兵奋斗不止的勇气和力量,进一步激发了官兵热爱高原、热爱川藏线的热情。
汽车部队官兵在“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川藏运输线上十英雄”纪念碑前缅怀先烈、激励斗志
实事求是,科学严谨是川藏线精神的特有品质。川藏线精神从实事求是中创立,在实事求是中发展,没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就没有川藏线精神。几十年来,各级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现有条件和装备,着眼川藏线环境、任务的特点,使进藏运输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不断应对和解决前进道路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川藏线精神加强部队的全面建设。面对新军事变革的挑战,不断推进部队由运输队向战斗队、由机械化向机械化加信息化、由技术型向技战合一型“三个转变”。2000年以来,川藏兵站部先后成功组织完成了铁骑系列演习、川藏线汽车分队快速机动进藏、川藏线汽车部(分)队运输勤务训练、汽车分队成建制挺进墨脱、实现错那直达运输以及野战医疗队成建制基地化训练演练等任务,开创了在高原高寒山地远程支援保障演练以及在川藏北线无依托运输训练的历史。积极探索高原高寒地区发展种植养殖的路子,在“生命禁区”创造了绿色奇迹。海拔4390米的邦达兵站,是川藏线海拔最高的兵站,这里年平均气温零下15度,冬天的气温在零下30多度,为保障过往官兵吃上新鲜蔬菜,兵站官兵刨开1.5米厚的冻土层,挖出1000多平方米的地下温室,在冰峰雪岭种出了蔬菜,养活了生猪,栽活了树木,在生命禁区创造出绿色奇迹。随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广大官兵的艰辛努力,部队面貌和门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汽车兵从驾驶“大道奇”、“老解放”到“康明斯”、“斯太尔”;兵站从劈柴火做饭到不绣钢节能燃油灶的使用;油库(站)从手摇加油机到“川藏线油料保障远程可视化系统”成功开发和使用;汽车部队从旗语、哨音指挥到集“卫星定位、通信、网络”等先进的技术于一体的“川藏公路军事运输指挥自动化系统”;高原兵站从土坯房、干打垒到明亮整洁、设施完善的正规化军营。一项项建设成果、一座座创业丰碑,无不展现着川藏线精神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时代风范。
官兵团结、军民团结是川藏线精神的主旨要义。川藏线上有军有民、有工有农、有藏有汉,涉及各行业的藏汉军民,加之沿线道路艰险、气候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假如没有沿线各级地方政府和广大藏汉群众的全力支持,部队不可能顺利达成目标。川藏兵站部从征战川藏线的第一天起,就把我军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带上了高原。上世纪80年代初,携手沿线地方政府和各族人民群众持续开展“军民共建千里文明川藏线”活动,扶贫济困、排忧解难、捐资助学、发展生产,与沿线群众结下了水融的深厚感情。2009年,四川藏区全方面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为让牧民早日入住新居,川藏兵站部奉命连续4年为藏区运送建材,先后出动车辆万余台次,为四川藏区21个县的100余个缺货点运送建材物资几十万吨,赢得了藏区群众的广泛赞誉。近年来,川藏兵站部不断巩固深化军民共建成果,创造性开展送科技、送教育、送文化、送法律、送健康“五送”爱民助民活动和“千里川藏线党旗红”军地党建联建活动、“雏鹰育才资助行动”。2015年以来,川藏兵站部在川藏沿线广泛开展以学藏族文化、与藏族群众交朋友、为藏族同胞做好事为主要内容的“学、交、做”活动,与147个地方党委政府、乡镇村寨、学校医院结成共建对子,结对认亲50户困难群众,帮助发展农副业生产,每趟上线,官兵们都要深入藏乡村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军民共建团结和谐川藏线活动”,并与四川甘孜州和西藏昌都市、林芝市签定共建协议,又与沿线个基层单位结成共建对子,先后投入资金280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07名,帮扶贫困村9个、贫困家庭59户;依托沿线兵站开办“光明夜校”、“雪山文化夜校”,长期资助77名贫困学生;向沿线多万元的文化、医疗设施器械;热情参加西部大开发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实际行动传递党的温暖,播撒文明种子,编织团结纽带。可以讲,川藏线的每一名士兵就是一粒维护民族团结的种子,每一车就是一个倡导民族团结的窗口,每一个兵站就是帮助藏族群众的服务队。
冯正荣(左):甘肃省酒泉市人,1954年2月出生,1972年12月入伍,入伍后就成了川藏线上的一名汽车兵。曾任连队文书,营部书记,连队副指导员,指导员,副教导员,宣传股长,兵站站长,宣传科长,大站政委,干休所政委。曾四次荣立三等功。2003年在部队退休后,一直在川藏兵站部机关帮助工作到2021年。
林静之(右):四川省绵阳市人,1986年5月出生,2003年9月入伍,历任干事,教导员。曾荣立三等功一次,获中国人民新闻奖一等奖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