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的外卖可能半年前就做好了

新闻中心

你吃的外卖可能半年前就做好了

时间: 2024-06-22 19:52:02

  快节奏生活、线上餐饮平台崛起、入局门槛降低,点外卖已成为打工人们解决餐饮需求举足轻重的途径。外卖行业在快速地增长的背景下,食品的安全、质量、卫生,可谓是最受消费者关注的话题。

  当订单通过手机发送到商家的打印机里,后厨响起的不是灶火声,而是微波炉转动的轰鸣。按照订单,商家会从冷库里拿出装着菜的塑料袋子,加热以后直接铺到饭盒里,就成了外卖员们送到你手上的午饭。

  成都商报记者曾前往建设路上的“外婆卤肉饭”暗访。这家店,在当地店算高销量网红,美团平台月售23455件,饿了么月售5560件。狭小的店面靠一块帘子分隔,前面是挤满骑手,不足10平米的前厅,负责接单和出餐,帘子后则是“餐食加工区”。

  加工的流程并不复杂,按照订单从冰柜里拿出预制的菜肴包,放在沸水里加热好,倒在米饭上,打包完就可以交给骑手。这并不是孤例,在成都商报采访的四家门店里,有的门店完全依靠菜肴包进行销售,有的则是将现炒的菜品和菜肴包搭配使用。

  菜肴包会在外卖行业那么泛滥,离不开这个行业对压缩成本、提高效率的病态追求。

  淘宝上,商用预制菜肴包的价格在每包4-6元,销售的商家大多为调料品、冻品类相关企业。如果离开线上,到各个城市的调料品市场、冻品批发商业市场去和代理商接洽,这样的价格还能更便宜。

  商家要拼命压缩成本,是因为在平台挤压下,外卖的利润空间太过微薄。不断上涨的房租、人工、菜价,是明面上看得到的成本,看不到的另一块巨大支出,是外卖平台的佣金。

  根据2019年美团公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平台上八成以上商户佣金在10%-20%,如果没签独家协议,佣金比例更是高达22%-26%。固定的佣金抽成之外,平台还会要求商家贴补推广活动津贴,面对平台的要求,商家难以拒绝——不参与,就会在流量上落后。

  流量,是外卖商家赖以维生的根本,而出餐速度,则直接决定了外卖商家能否得到流量。按照美团的规则,出餐慢、漏餐、错餐等由非顾客问题造成的异常订单,一旦占总订单数的比例太高,商家就会遭遇降权,导致排名下滑,流量严重受损,订单量自然也会降低。

  为了追求出餐速度,外卖商家有的引入炒菜机器人取代人力,有的自行制作预制菜品,提前把各种肉类炒至半熟,再依照订单来加工,还有的,选择直接用菜肴包。

  我们所了解到的普通个体小餐厅,一天两百多单就需要从早到晚洗菜、切菜、炒菜,而若使用两分钟就可以出餐的菜肴包,只需要用蒸箱蒸好米饭就行。微波炉足够的前提下,只要米饭不断供,多少单都吃得下。

  系统困住的不止骑手,还有商家。在全行业互相踩踏,追求效率的浪潮里,落后的结果就是失去流量,失去收入,采用预制菜肴包,某一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商家的个人选择,而是这个行业的集体选择。

  也有人选择不使用这类方便的产品。在杭州太平门直街、中山中路分别开了两间小面店的陈进,就多次拒绝过上门推销的预制菜肴包代理商。普通食材在冰箱里的保鲜期也就两三天,而菜肴包的保质期,动辄半年到一年。

  根据陈进观察,菜肴包慢慢的变成了外卖行业内的主流,还有一些体量大的同行,几家联合起来建立了中央厨房,生产可以公用的菜肴包。

  在疫情催化下,中大规模的公司也开始入局菜肴包行业,菜肴包也从餐厅后厨,直接走到消费者面前。

  2020年2月,海底捞开始销售方便菜肴,3月眉州东坡开超市迷你店,到8月,西贝砸20亿卖贾国龙功夫菜,再到10月,肯德基、吉野家等快餐品牌集体上线零售产品。曾经躲躲藏藏的菜肴包,疫情压力下以所谓“家庭厨房”新增量的身份,光明正大走进大众眼前。

  两年前,菜肴包厂家合肥杠岗香被媒体曝光食品安全问题,记者镜头记录下,流水线上的工作人员直接用手搅拌酱料,水池里的排骨“放了一年”照样还在使用。

  新闻曝出后不久,杠岗香进行整改,但更多没有被曝光的相关厂家依然还在运转。在有关规定法律实践里,有大量空白地带需要被关注,比如外卖店用的菜肴包,到底该作为工业制成品受到监管,还是作为饭店的原料采购受到监管?监管主体不明,让安全问题难以根除。

  2020年2月,北京市监局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允许线上和线下销售加工制作的半成品预制菜,西贝收到了全国首张食品生产许可证电子证书,获允对外零售半成品预制菜。这代表,政策层面有地方政府认可了这类产品存在的合理性,相关的监管完善也许已经在路上。

  外卖菜肴包大行其道背后,除了外卖效率带来的竞争加剧,还有餐饮食品制造业化的汹涌浪潮。

  实际上,我们早已置身食品制造业的链条里。满街都有的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舶来品,就是成熟的食品工业链条中的一环,全国性的连锁餐饮品牌中,70%以上拥有自建的中央厨房。

  在节省原料和人力成本、实现标准化上,中央厨房确实有优势,但产能过剩、闲置成本大、物流利用率不足会导致企业的利润被侵占。可这套模式只适合有足够大的消耗量,资金充裕的大规模的公司,达不到中央厨房要求采购量的中小型企业,要提高效率只能选择菜肴包。

  菜肴包分为常温、冷冻两种,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杀菌的方法。常温菜肴包采用巴式消毒(高温杀菌),在 121 度以上的高温下将肉制品内细菌杀死,然后将食品放入特制的耐煮、微波 PET 袋内密闭封口。

  冷冻菜肴包则使用速冻技术,让产品在瞬间达到冷冻状态,再将菜肴包放置于-18℃下贮存,使料理包无法产生细菌。这种模式采用瞬间急速冷冻的方式,口味接近于现炒,几乎尝不出明显差别。

  但要接受这种模式,依然需要一些时间。西贝寄予厚望,用来救场的贾国龙功夫菜,就因为步子迈得太大,导致口碑翻车。

  贾国龙功夫菜是西贝试水餐饮零售化的关键一步,按照西贝的规划,这一个项目预计年营收要超过10亿元。作为零售化项目,功夫菜并没有厨师、厨房,菜品都是半成品,直接从保鲜柜取出后放在卡斯炉上加热,就可以上桌。

  顾客对这种模式并不买账,在点评网站上,有人吃完以后评价,“人均100吃点啥不好,非要吃加热食品?”

  餐饮零售化不是新鲜概念了,广义上来说,打包外带、购买半成品、外卖,都算餐饮零售化的一部分。在过去,这是个不受关注的边缘业务,直到疫情打乱了餐饮业的步调,堂食无法维持的背景下,从业者急需寻找新的增长。

  经过熟化、真空包装的半成品菜和速食,只需要简单加热或者二次烹饪就能入口,技术成熟,又符合消费者需求,在这个特殊时期成为破局的希望。根据统计,疫情初期天猫整体预制菜销售额一度相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70%,部分品牌增长超400%,这个趋势还在继续加速。

  一个事实是,菜肴包已确定进入社会生活多年,并且还在逐步扩大影响,渗透进更多地方。

  在日本等地,居家生活中购买菜肴包满足日常饮食需要并不少见,菜肴包被冠以“妈妈餐”“家庭便当”之名,成为常见的主要食物形态。

  而现在电子商务平台、超市、餐馆不断上架菜肴包,已然显示出向台湾、日本看齐的趋势。

  从卫生、安全的角度讲,只要合规,菜肴包并不存在额外风险,甚至还对食品安全等领域有益。四川大学农产品加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志峰认为,菜肴包对食品溯源和公共卫生保障方面有更大的作用——正规菜肴包生产厂商受食药监部门监管,产品质量要达到国家检验标准。

  举例来说,“如果有人在餐馆吃坏肚子,除非是大规模爆发,否则很难找商家理论”,而根据目前的《食品安全法》,菜肴包要是出问题,能够直接进行同批次产品的查验,进一步溯源,从而保护消费者权益。

  饿了么平台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只要商户提供的外卖商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商户可以自主采用不一样的经营形式。”。美团外卖平台给出的态度也一样,只要符合法律和法规,“允许餐饮商户通过菜肴复热的方式来进行生产、售卖”。

  至于要不要做出标示,两家平台都没做出要求。同时,新修订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里,也只是提出鼓励餐饮服务提供明示餐食的主要的组成原材料信息、餐食的数量或重量,但并未对此做出强制性规定。换言之,消费者根本没办法知晓自己买到的外卖,是不是复热过的菜肴包。

  成都商报那篇讨伐菜肴包的稿件刊载之后,自媒体平台秦朔朋友圈撰文称,这种流水线上的食品制造业产品,成本低、出餐快,确实能通过标准化解决卫生、品质、口味等问题,确实利好餐饮从业者。

  利好的代价,却要作为食客的大多数人来承担——中餐厨艺衰退、菜品普遍快餐化、公众口味被“”之后,美食会不会成为上层阶级专属的“贵族食物”,而这个社会里的大多数,只能依靠流水线生产的产品维持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