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果拉:那永远盛开的鲜花

产品中心

查果拉:那永远盛开的鲜花

时间: 2024-06-12 07:20:46 |   作者: 沙拉酱汁系列

详细介绍:

  在我军边防哨所的序列里,有一个“身材高”、知名度也高的哨所,它就是西藏查果拉哨所。

  查果拉哨所海拔5318米,是全军最高的哨所之一。这里空气中的含氧量不及海平面的一半,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以下。

  20世纪60年代初,西藏军区一支小分队顶风冒雪,将五星红旗插上查果拉主峰。从此,一代又一代官兵驻守在查果拉。

  笔者先后七上查果拉,有幸认识了那里的许多官兵,记录下发生在那里的许多故事。今天回想起来,那一张张青春脸庞依然鲜活,那一个个故事依然令人动容。

  6月,查果拉依然冰封雪裹,寒气扑面。行走在山脊上,大风吹得人摇摇晃晃,严重缺氧让人一步三喘,心仿佛要跳出嗓子眼儿。

  登上山顶,眼前出现一座石碑,上书五个鲜红大字:“查果拉主峰”。离石碑不远处有一个铁皮屋。在寒风吹拂下,铁皮发出哗哗的响声。这,就是哨所所在地。

  黑色。哨所官兵的脸都很黑,一张张黑脸膛,像是被太阳烤焦一样,黑得冒烟。排长王吉友风趣地说,查果拉的紫外线像出色的染色匠,哨所官兵的每一张脸都是它的“杰作”。

  他说,官兵刚来哨所时,个个肤色白皙,可经烈日一烤,脸上就开始脱皮,每脱一层皮,皮肤颜色就会深一层。在哨所待上半年,人人都“改头换面”了。

  紫色。嘴唇发紫,是查果拉官兵的又一个面部特征。有一定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缺氧的表现。那时,哨所没有供氧设备,仅有的两瓶氧气得留在最需要的时候用。

  官兵站岗放哨、巡逻执勤,会感到缺氧不适,时间一长,体内的红细胞成倍增长,嘴唇紫得吓人,严重的会患上高原心脏病。有一年医疗队来体检,发现官兵们不少人患上风湿等慢性疾病。

  黄色。与官兵共进午餐,只见餐桌上全是黄颜色:蜡黄的猪肉罐头、枯黄的脱水干菜、发黄的米饭……就连馒头都穿着“黄军装”。菜窖里仅存的几棵大白菜,已被冻烂了大半。炊事员拿出一棵,剥掉烂叶,用里面的菜心做了一碗汤,端上桌后谁都不忍心下筷。不少战士头发脱落、指甲凹陷,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很多。

  连长张文清说,在查果拉哨所,生存是第一大难题,这里除了不缺风雪和紫外线,什么都缺,缺氧、缺绿、缺电、缺柴、缺水……多的不讲,解决饮水问题,就让官兵备尝艰辛。

  哨所平常用水,要到几公里外的小河去背。到了天冷时,小河结冰,官兵们只能背冰化水。

  卫生员韩志庚有一次去背冰,返回途中突遇暴风雪,被埋在雪窝里。救援的战友从雪窝里将他刨出,他已冻得失去了知觉。连队紧急将他送往300公里外的野战医院救治。

  3个月后,韩志庚又回到了哨所。与以往不同的是,他手中多了一根拐杖,走路时身体也有些不平衡。原来,他被送到医院时,右脚掌的肌肉已被冻得大面积坏死,医生不得不截去他右脚大半个脚掌。

  看到那刚刚结疤、颜色通红的伤口,战友们流下了热泪。没想韩志庚反过头来安慰战友们:“遭遇那么大的暴风雪,能捡回一条命已经很幸运了。”

  勇敢、坚毅、无畏、乐观,这就是查果拉人的品格;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这就是查果拉人在风雪中磨砺出的本色。

  20世纪90年代,随着西藏交通条件改善,去边防的路好走很多,我几乎每隔一年就上一次查果拉,这使我有机会走进查果拉人的情感世界。

  在哨所,官兵最爱唱的一首歌叫《鲜花献给查果拉》:“金色的草原开满鲜花/云彩上面有个查果拉/查果拉山高风雪大/自古山上无人家/军人为祖国守边卡/云彩上面把根扎……山歌献给/鲜花献给查果拉。”

  诗人是位“老西藏”,曾多次登上查果拉。为了表达对查果拉官兵的崇敬之情,她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首歌。

  然而,查果拉实在太遥远,也实在太高了,要真正把鲜花献到查果拉去,绝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年夏天,傅萍带着满满一篮鲜花,不远千里来到查果拉哨所探亲。花篮中,有玫瑰、水仙、百合、满天星等,五颜六色,特别好看。

  消息传开,哨所沸腾了。官兵们争相拥入指导员宿舍。看着美丽的花朵,闻着阵阵花香,官兵们陶醉了。那几天,官兵们一下哨就来到指导员宿舍,美美地赏一次花。

  我到哨所采访时,正好碰到探亲的傅萍。她告诉我,这篮花是她在成都买的。从成都到查果拉,她一路乘飞机、坐汽车、搭马车,颠簸了好几天,这篮鲜花始终紧紧抱在怀里。

  苍天不负有心人。一路上,她想尽了“保鲜”的办法,最终把花儿带上了查果拉。

  作为查果拉的军嫂,傅萍永远难忘第一次探亲时看到的一幕。那天,她登上冰封雪裹的哨所,看到战士因严重缺氧嘴唇裂出道道血口,吃饭时鲜血流到了碗里。

  见此情景,她心疼地掏出手绢替战士擦拭。可战士一仰脖子,将米饭连着血水一块吞下肚去。

  有位战士在哨所当兵3年,因看不到绿植而患上了“绿色饥渴症”,退伍路过日喀则时,竟抱着一棵树哭成了泪人儿。

  查果拉虽然寸草不生,但绝不能成为爱的荒漠。这以后,傅萍每年探亲都要带上一束鲜花上查果拉。她说,在没有春天的查果拉,她一定要让丈夫和官兵们看到春天。

  相比傅萍,另一位军嫂陈爱君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她第一次探亲,竟然没有与丈夫见上面。

  陈爱君的丈夫叫吴鹏,是查果拉的哨长。任哨长4年,他坚守哨位4年。陈爱君心疼丈夫,很想去看看丈夫工作的地方,哪怕带去几句温暖的线年夏天,陈爱君向单位请了10天假,把孩子托付给父母,然后踏上了探亲旅程。在下了飞机,她打听到有一辆去查果拉方向的军车,于是爬上了车厢。

  汽车在土路上颠簸了十几个小时,于第二天下午驶进了一座军营。司机对她说,这里是岗巴营,距离她丈夫所在的哨所只有18公里。一脸疲惫的她顿时兴奋无比,迫不及待地请求营领导派人送她到哨所去。

  此时,天空飘着大雪,通往哨所路上的积雪足有一米多厚,根本分不清哪是路、哪是沟。她不甘心,可走出不到10米远,积雪就淹没了大半截身子。哨所近在咫尺却无缘与丈夫相会,她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一下瘫坐在雪地上,哇哇大哭起来。

  站在一旁的营长心急如焚。情急之下,他让通信员打开随身带的“单边带”,向哨所喊话。一会儿,“单边带”接通了。营长对着话机大声吼道:“吴鹏,你老婆来了,就在哨所下面,请你马上与她通话。”

  接过话机,她突然语塞,本来想好的话却一句也说不出来,唯泪流不止。沉默了好半天,她才好不容易吐出一句:“吴鹏,你听见了吗,我看到你们哨所了。”

  由于风声太大,话机里传出的声音时断时续。任凭他怎样喊叫,除了风声,什么也听不到。

  天渐渐黑了,雪越下越大,同行的官兵含着热泪说:“嫂子,下山吧。”她起身再次回望哨所,隐隐约约看见几个人站在房顶上,手里挥动着军帽。

  她知道,当中有一个便是吴鹏,他正在以特殊的方式在为她送行。于是,她解下系在头上的红头巾,朝着哨所的方向拼命地挥舞。红头巾迎风飞舞,恰似天边一抹火红的晚霞,久久映照在查果拉雪峰上。

  就这样,她带着未能与丈夫团聚的遗憾,一步一回头地踏上了回乡路。归途比来路更觉漫长,泪水打湿了那条红头巾。

  采访中我深深感到,查果拉的官兵身在冰峰,却都有一腔火热的爱:爱祖国、爱边关、爱哨所,同时也爱家人。

  2014年,我第7次上查果拉,见到了很多年轻面孔。每张面孔都洋溢着阳光与自信,让我感到既陌生又熟悉。他们用奉献的足迹告诉我:戍边自有后来人。

  2009年9月,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2011年12月,他保留学籍从北京入伍,走进了高原军营。

  新训结束,他写申请上查果拉,被组织批准。不料,上山第一天,他就患重感冒,发高烧。

  在高海拔地区,感冒发烧就是重病,弄不好会引发肺水肿,危及到生命。连队安排他赶紧下山治疗,可他倔强地说:“请给我3天时间,如果3天后我坚持不住了,你们再送我下山。”3天后,病魔被他打败,他留在了哨所。

  哨所最艰巨的任务是巡逻执勤。巡逻途中,要翻越3座大雪山,蹚几条冰河,过大片高原沼泽地。每次巡逻,吴毅恒都抢着去。几次巡逻下来,他脱了几层皮,脸膛由白变黑,身体瘦了近10斤。在战友们肯定的目光中,他清楚自己已成为合格的查果拉人。

  在哨所期间,吴毅恒还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为报考军校的战士辅导英语,为战友们普及高科技知识,受到大家欢迎。哨所的“雪山文化学校”,因他的到来变得更红火。

  转眼2年过去,吴毅恒义务兵役服满,又要回到清华大学继续学业。离开哨所时,他面向哨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把青春献给查果拉,此生无悔!

  在我的采访本上,还记下不少名字:连续守哨8年、被誉“雪山铁人”的颜红林;联名申请上查果拉的双胞胎兄弟范良忠、范良民;勇当巡逻先锋的堂兄弟黄广勇和黄广仁……这些可爱的战士,都有一颗勇敢的心,自穿上军装起,他们抱定一个信念:把最美的青春年华献给祖国边疆,把一腔热血洒向查果拉。

  “不恋家乡景色美,愿与雪山共白头!”这是老一辈查果拉人写下的誓言。几十年过去了,一代代查果拉人仍忠实践行着这一誓言。

  “守海拔最高的哨所,做顶天立地的男儿!”这是新一代查果拉人的追求。如今,他们正豪情满怀地去实现这一追求。

  麻辣烤翅、鸡肉沙拉、鸡丝凉面……夏日时节,多样的鸡肉食品丰富着人们的餐桌。2021年,“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等3个国产白羽肉鸡品种通过审定,打破了种源100%依赖进口局面。

  6月5日,中国商飞公司一架ARJ21支线飞机从上海浦东机场起飞,圆满完成首次加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演示飞行任务。 两型国产商用飞机演示飞行所使用的SAF采用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生物航煤生产技术,原料来自餐余废油。

  通过长期以来对石板滩生物群进行的大规模化石挖掘,团队于2019年新发现了一类大型的海绵动物化石,将其命名为“螺旋网格海绵”。 螺旋网格海绵化石的发现,表明前寒武纪存在非生物矿化的海绵动物。

  “三夏”时节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时期,夏收、夏种、夏管决定着全年粮食的长势,集聚农民的期望,影响经济的发展。针对粮食生产,习强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实现粮食增产提质,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

  该平台此次搭载了北京星辰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毫牛级氪工质霍尔电推载荷,该电推载荷将用于在轨拖车原理验证。纳星三号A星、B星是由清华大学和北京天链测控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2颗遥感技术验证卫星,将开展对地遥感成像、对地光学信标导航验证。

  记者6日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康君副教授团队研究之后发现,辣椒中辣味成分大多数来自——辣椒碱,可激活胃内抗氧化系统,预防酒精所致的急性胃黏膜损伤。

  高考临近,考生如何科学饮食成了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专家提醒,考生在备考期间,切忌盲目进补和过量饮用提神饮料,应保证睡眠、注意营养、适度运动。家长还应关注考生心理健康状态,避免将焦虑情绪传递给考生,多给考生一些正向鼓励,让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高考。

  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在京发布2023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涉及水质基准、气候效应、生态系统、长江模拟器、船舶低碳技术、农林废弃物、

  由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通过线粒体—细胞核协同演化研究,定位了新的长寿基因。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柔性电子技术实验室张一慧教授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具有仿生三维架构的新型电子皮肤,可在物理层面实现对压力、摩擦力和应变三种力学信号的同步解码和感知,对压力位置的感知分辨率约为0.1毫米,接近于真实皮肤。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拥有高等植物39000多种,其中一半以上仅分布于中国;动物物种同样很丰富,其中鸟类1500余种,是世界上鸟类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深层次地融合科创生态——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2024年度重点考察调研观察

  近期,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围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技术创新生态建设”,在安徽开展2024年度重点考察调研。

  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是在中国科协指导支持下成立的协同创新平台组织,由生态、环境、气象、地学、海洋、水利、农林等跨领域全国学会、行业领军企业、代表性科研机构和公益组织发起。

  屠格森与尹文英,又“吵架”了! “尹女士,请再仔细看看,你会同意我的看法。” “您知道,屠格森先生,不是一天两天,您也承认华蚖是很特别的,我有充分的理由坚持我的意见。”

  6月4日,携带月球样品的嫦娥六号上升器自月球背面起飞,随后成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在嫦娥六号“挖土”的每一步,都有“关节肌肉”和“神经末梢”——航天电机的助力。它们大小不一、功能各异,

  6月2日至3日,嫦娥六号圆满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本次任务中,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精心设计的钻采和表采相结合的“挖土”模式,以及为嫦娥六号装备的“挖土神器”,包括钻取采样装置、

  芒种的“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麦、稻、黍、稷等,这些作物种子壳上的细刺针状物称为“芒”;“种”,一为种子的“种”,二为播种的“种”。芒种是谷物生长的黄金期,芒种一到,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的庄稼要管理,夏收、夏种、夏管交叉,简称为“三夏”。

  近日,我国科研人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地下溶洞采集鱼类样本时,发现了一种白色盲鱼,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结果,确认该鱼类为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龙州中华喀鳅”。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科研人员将龙州中华喀鳅归入中华喀鳅属,确定了其分类学地位,目前正在慢慢地开展相关研究。

相关菜谱

近期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