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菜籃子裡的福建“芯”

产品中心

【48812】菜籃子裡的福建“芯”

时间: 2024-07-26 23:11:34 |   作者: 产品中心

详细介绍: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節剛過,閩侯縣菜農就搶抓農時,在南通鎮瓜山村的百畝基地裡忙播種。他們运用的“金品558”種子,是福建自主選育的青梗菜品種,现在已成為青梗菜冬春用種的“當家花旦”。

  青梗菜,更接地氣的姓名是小白菜、上海青、花瓶菜。它是我國深受消費者喜愛的一種綠葉蔬菜,全國每年種植面積超千萬畝。在福州,有“三日不見青,兩眼冒金星”之說。這裡的“青”,指的便是青梗菜這樣的綠葉菜。

  過去,優質的青梗菜雜交種子多依賴進口。近年來,福建青梗菜育種获得严重突破,自主選育的優良品種實現了進口代替。福建企業年繁育青梗菜雜交種子50多萬公斤,可滿足全國不同生態區、不同培养季節生產用種,市場佔有率約30%,近40個品種獲得植物新品種權保護。

  農業農村部日前印發《國家育種聯合攻關總體计划》,提出重點支撑64個重要特征物種聯合攻關。其间,福建負責青梗菜、花椰菜攻關。這是繼2018年后,福建又一次牽頭組織實施國家青梗菜育種聯合攻關項目。

  近来,記者走進田間,深化高校、科研院所、育種企業,探尋青梗菜種源國產化的艱難歷程,感触本乡育種家為了實現“讓菜籃子裝滿中國菜”願景所作出的不懈尽力,以及產學研協同所迸發出的強勁科技創新生机。

  在他的老家閩侯縣南通鎮澤洋村湖頭天然村,幾乎家家戶戶種菜,規模有三四千畝。“一半犁地種糧,一半犁地種菜。”54歲的劉文輝已從業20多年。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福州城區外擴,近郊菜地逐漸轉作建設用地。地處福州西郊的閩侯縣,承接了外移的蔬菜產業,成為福州重要的“菜籃子”基地。其间,南通鎮以短期葉菜培养見長。

  隨著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湖頭村菜農開始到周邊開辟基地。10年前,劉文輝在鄰村瓜山村發起树立閩侯縣福宇葉綠菜專業协作社,基地上積上百畝,其间多半種植青梗菜。

  “春淡”“秋淡”是蔬菜行業都会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春秋季蔬菜產能缺乏,市場供不應求。前者是因為低溫導致蔬菜生長緩慢﹔后者則源於夏秋之交,多高溫暴雨天氣,影響蔬菜生長。

  青梗菜“秋淡”特别明顯。過去,菜農種的是常規種,來源基本是對本地農家種的選優汰劣、提純復壯。這些品種不耐熱,也不耐濕,遇到高溫高濕天氣,易出現卷葉、拔節現象。“一場暴雨過后,全軍覆沒。”劉文輝說,與現在周年種植不同,那時青梗菜一年隻能種四五茬,比現在少兩茬。夏秋季節也隻有少數高海拔地區具備培养條件。因而,每年7—9月是福州青梗菜的空檔期,市面上葉菜少且貴。青梗菜是福州菜市場的晴雨表,青梗菜供應量少,菜價就貴。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一位留日歸來的同鄉,在南通树立了蔬菜基地,引進了一種叫作“夏帝”的青梗菜品種。從那今后,“秋淡”不淡了。

  “夏帝”是日本東北種苗株式會社培养出的一種雜交品種。作為夏秋季主栽品種,其最大優勢是耐熱、耐濕。進入國內市場后,“夏帝”敏捷填補了青梗菜種植空檔。

  以“夏帝”為起點,國內青梗菜種植逐漸以進口雜交種代替常規種。除了耐熱品種,同樣來自日本的“華冠”等秋冬季品種也開始搶佔市場,並主導國內青梗菜市場10多年之久。比起常規種,雜交種優勢顯著,商品性、抗病性、豐產性表現杰出,可增產近30%,畝產達1500公斤以上。

  “一斤‘夏帝’150元,一畝用種本钱要200多元。”劉文輝說,福建菜農一般採收單株重50~100克的小棵菜。因而,用種量大,夏秋季每畝用種750克,冬春季500克。培养一茬青梗菜,那時每畝綜合本钱不到1000元,種子本钱就佔了兩三成。

  進口種子供應不穩定、價格波動大。福建農林大學園藝學院教授鐘鳳林,長期從事青梗菜育種研讨。他記得有一年,出口國種子減產,國內種子零售價漲了一倍。種源不行控,還伴隨病害風險。像青梗菜這樣的十字花科作物,根腫病頻發。一旦發病,根部腫大,會引發減產,甚至絕收。

  青梗菜雖原產於中國,有1000多年的培养歷史,但國內青梗菜育種研讨起步晚,直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科研機構才进入雜交育種。但選育出來的品種,難與進口品種抗衡,市場承受度有限。

  為改變優質青梗菜雜交品種受制於人的局势,福州春曉種苗有限公司(福建金品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從2001年起,在國內企業中首先投身青梗菜育種研發。福建農林大學與福州市蔬菜科學研讨所等科研院校,也相繼树立課題組。

  選育出能與“洋種子”抗衡的耐熱耐濕品種,是擺在育種家面前的首要課題。福建農林大學側重於生物機理基礎研讨,福州菜科所與金品公司則專注應用研讨,選育出“夏綠妃”“金品1夏”等新品種,實現了“零的突破”。

  但他們渐渐發現,各自為政,創新功率不夠高。“我們有技術力气,但不知市場需求什麼,也不知市場在哪裡,育種作用難以大規模產業化推廣。”福州市菜科所副研讨員鄭學立說,科研、人才、資金、市場等資源各自涣散,產學研三方各有所長,也各有短腿。

  “我們推進高校、科研機構與優質種企開展三方协作,充沛發揮科研院校的育種技術力气和企業的作用轉化推廣才能。”福建省種子办理總站站長趙杰樑說,意識到問題所在后,一場從涣散到聚合的產學研協作,在福建青梗菜育種圈中加速推進。

  2016年,福建農林大學園藝學院教授林義章,以企業顧問的身份進駐金品公司﹔同年,福州市菜科所副研讨員邵貴榮,作為福州市第一批離崗創業科技人員,來到金品公司任職﹔2018年,福建牽頭組織實施國家青梗菜良種严重科研聯合攻關,攻關體由福建農林大學、金品公司、福州市菜科所等全國15家單位組成﹔2019年,省科協、福建農林大學等單位共建的“閩侯青梗菜科技小院”落地金品公司……

  人才彼此沟通,育種资料同享,市場信息互通,品種權轉化,托付開發,協同攻關……產學研深层次地交融,帶來了“1+1+13”的作用。

  開展雜交育種,首先要找到優質的種質資源作為親本。從種質資源到親本,需通過至少6代連續自交,使基因雜合狀態轉為純合狀態。這個過程,被稱為分離純化。在福州的天然條件下,青梗菜隻能在春天開花結籽。這也意味著,光是分離純化就要花6年時間。

  “人工氣候室模擬青梗菜生長發育需求的氣候環境,比方白日溫度維持在23℃,持續14個小時,夜間維持在16℃,持續10個小時。”鐘鳳林說,“春天”被“定格”后,青梗菜四季都可開花結籽,“一年可當三年用”,大大縮短了品種培养周期。

  分離純化后,便要進行煩瑣的親本配合力測定、雜交組合制造、品種抗性鑒定、區域生產試驗。以往,一套流程下來少說要10年。通過產學研一同尽力,育種周期縮短了一半。

  新品種能不能被市場承受?這時,商業化育種體系的重要性凸顯出來了。邵貴榮說,金品公司有一支龐大的銷售團隊,终年活躍在全國青梗菜主產區,廣泛搜集各地需求信息。根據市場反饋,研發團隊有針對性地拟定育種目標,有的放矢地開展品種選育。選育出來的品種,在全國50多個試驗基地進行篩選,同時邀請各地經銷商、農戶前來觀摩,實現產銷精准對接。

  通過產學研協同攻關,一批優質高抗性青梗菜新品種相繼問世。其间,既有“金品1夏”“金品552”這樣的耐熱耐濕品種,也有“金品558”“金品冬春”這樣的冬春季品種,金品公司還根據消費需求,創新選育薹用青梗菜品種“青苔1號”、雞毛菜專用品種“金品008”。2020年,由福建農林大學、金品公司等單位共同完成的科研項目“耐熱小白菜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關鍵技術研讨與應用”獲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質量、產量都與進口品種相當,價格隻有日本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一,一年種7茬沒有問題。”早在七八年前,劉文輝便與金品公司树立了深度协作關系。每年,都有一批新品種在他的基地開展試驗演示。现在,福宇协作社的青梗菜用種已悉数實現國產代替。同時,福建品種開始走向全國。在青梗菜主產區雲南省,金品公司選育的“金品矮腳”已成為當地主栽品種,全域推廣面積數十萬畝。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在這場國產“芯”與外來“芯”的較量中,以福建為代表的國內青梗菜育種家贏得了主動權。實際上,在種業領域,這樣的較量由來已久。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生物育種技術發展成效顯著:自主選育的大宗作物品種和畜禽中心種源自給率處於較高水平,水稻、小麥實現了100%自給。但在高端設施蔬菜、畜禽育種領域,仍然存在種源自給率低、種子進口量大等問題。

  “福建歷來高度重視種業創新作业。”趙杰樑說,為打好“種業翻身仗”,福建瞄准市場需求,優化布局,匯聚資源力气,深化產學研协作,加大種業原始創新投入,近年來先后修訂頒布《福建省種子條例》,出台《關於加速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推進種業振興行動的若干办法》,省級財政設立專項資金,持續實施四輪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

  “吃雞自在”,曾是一個簡單卻遙不行及的夢想。長期以來,我國白羽肉雞種源為國外育種企業所壟斷。2011年,福建企業聖農集團投資超過10億元啟動白羽肉雞育種工程。十年磨一劍,終於研發出擁有彻底自主知識產權的白羽肉雞配套系——“聖澤901”,並通過國家審定。該品種綜合功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上一年,“聖澤901”正式“出圈”,開始批量供應市場,至今已累計新增銷售額173.1億元。

  育成的設施專用茄子新品種,填補了我省無自主育成設施專用茄子品種空白﹔金針菇、真姬菇等食用菌品種綜合性狀達到進口同類品種水平,开始解決此類品種依賴進口的問題﹔選育出溫帶熱帶雜交的閩雙色系列甜玉米品種,實現對進口品種代替……一批批“福字號”品種相繼問世,一個個“卡脖子”難題方便的解决。

  劉文輝發現,國產耐熱型品種的出現,解決了青梗菜夏日“無種可用”的問題,但一般風味欠佳。菜籃子不僅要裝滿菜,更要裝好菜。於是,他向育種家們開出了新的需求清單——推進品質育種。

  事實上,隨著青梗菜產業發展,用種需求日益多元化、個性化:推進機械化生產,需求大力培养宜機品種﹔為擴大銷售半徑,適應遠距離運輸需求,亟待培养耐儲運品種﹔植物工廠讓穿著皮鞋種地成為或许,培养適應水培環境的專業化品種正當其時……

  近来,英文期刊《園藝研讨》上線了福建農林大學園藝學院教授吳雙、鐘鳳林團隊的研讨論文。該研讨提醒了青梗菜的耐熱“密碼”——青梗菜品種耐熱與否,與其外表附著的蠟質層有關。至於蠟質層构成機理,則需求從基因層面探尋答案。

  “我們使用第三代測序技術,獲得了现在行業最高質量的青梗菜基因組,精確繪制出了青梗菜基因組圖譜。”鐘鳳林說,在此基礎上,研讨人員通過“解碼”,发掘了一系列與耐高溫有關的青梗菜基因。他們發現,青梗菜蠟質層的构成與“CER1基因”有關,由此找到決定青梗菜耐熱與否的“開關”。知道了這些基因的功用后,就能通過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基因編輯等技術,大幅度的提高育種功率。

  “在新一輪攻關中,福建將瞄准青梗菜品質提高、抗病抗逆和區域特征等方向,发掘功用基因, 推進基因編輯、分子標記育種等技術研發與應用,推進傳統育種與現代生物技術育種相結合。”趙杰樑說。

  建設以市場和商業化作用為導向、具有“標准化、程序化、信息化、規模化”特征的商業化育種體系,是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有用手法。農業農村部日前发布國家種業陣型企業名單,福建共有13家入選。

  但從整體上看,福建種企大多小而散,產業競爭力較弱。為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位置,讓創新鏈、產業鏈有機結合,不久前我省出台《福建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認定办理辦法(試行)》,旨在著力引導企業加大育種研發投入,支撑企業單獨树立或與科研院所聯合共建研發機構,加速人才培養,鼓勵科技人員到企業兼職創業。(本報記者 張輝 林淑霞)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相关菜谱

近期浏览: